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汪之波 许涛 李晓鸿

汪之波, 许涛, 李晓鸿. 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J]. 竹子学报, 2022, 41(1): 50-54. doi: 10.12390/jbr2022014
引用本文: 汪之波, 许涛, 李晓鸿. 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J]. 竹子学报, 2022, 41(1): 50-54. doi: 10.12390/jbr2022014
WANG Zhi-bo, XU Tao, LI Xiao-hong. Research Progress on Identification of Bamboo Germplasm Resources[J]. JOURNAL OF BAMBOO RESEARCH, 2022, 41(1): 50-54. doi: 10.12390/jbr2022014
Citation: WANG Zhi-bo, XU Tao, LI Xiao-hong. Research Progress on Identification of Bamboo Germplasm Resources[J]. JOURNAL OF BAMBOO RESEARCH, 2022, 41(1): 50-54. doi: 10.12390/jbr2022014

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doi: 10.12390/jbr2022014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7年大熊猫国际合作资金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汪之波,副教授,从事植物多样性的教学与研究。E-mail:wangzb2001@126.com

Research Progress on Identification of Bamboo Germplasm Resources

  • 摘要: 由于自身形态特征的复杂性,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分类的混乱上。随着新技术的引入,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方法越来越多。笔者参阅了近年来有关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研究的文献,整理了经典分类学和现代技术两大类方法在竹类种质资源鉴定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竹类资源鉴定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1] 朱石麟,马乃训,傅悬毅.中国竹类植物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5.
    [2] 李桃. EST-SSR标记在竹类植物系统分类中的研究和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 张党省.竹子分类及区域分布探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92-193.
    [5] 李林.赤竹亚族系统分类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6] 耿以礼.中国主要禾本植物属种检索表:附系统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7] 吴妙丽.竹亚科的系统发育与叶绿体基因组进化[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8] 耿伯介,温太辉.试论竹类植物营养体分类[J].竹子研究汇刊,1989,8(2):17-29.
    [9] 王正平.中国竹亚科分类系统之我见[J].竹子研究汇刊,1997,16(4):1-6.
    [10] 丁雨龙,赵奇僧,陈志银,等.竹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对系统分类意义的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8(3):1-6.
    [11] 温太辉,何晓玲.竹类果实与淀粉形态及系统位置[J].植物分类学报,1989,27(5):365-377.
    [12] 朱振贤,张芬耀,宋盛,等.竹亚科植物分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7,30(3):35-40.
    [13] 白琼,于丽霞,鄢波.竹类植物分类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2014(5):188-189.
    [14] 方伟,邬建荣,盛有春. 10种散生竹染色体数目初报[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8(1):127-129.
    [15] 张光楚.丛生竹染色体数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85(4):16-21.
    [16] 李秀兰,林汝顺,冯学琳,等.中国部分丛生竹类染色体数目报道[J].植物分类学报,2001,39(5):433-442.
    [17] 陈守良,徐克学,盛国英.中国散生竹类的数量分类和确定分类等级的探讨[J].植物分类学报,1983,21(2):113-119.
    [18] 李德铢,薛纪如.中国牡竹属的研究(之一)[J].竹子研究汇刊,1988,7(3):1-19.
    [19] 高智慧.利用秆维管束进行中国散生竹类的聚类分析[J].广西植物,1991,11(2):135-140.
    [20] 张汉尧,刘小珍,孙茂胜,等.云南部分竹种形态标记数量分类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2):31-33.
    [21] 黄敏仁,陈道明.同工酶在刚竹属竹种鉴别上的应用[J].竹类研究,1983,2(1):132-135.
    [22] 袁文海,梁根桃.刚竹属竹种淀粉酶同工酶分析及其在竹种鉴别上的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3,10(3):263-269.
    [23] 李升峰.同工酶在青篱竹属族分类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1989,8(4):12-21.
    [24] 李升峰.黄酮化合物在散生竹分类中应用初探[J].竹子研究汇刊,1990,9(4):17-23.
    [25] 黄承才,汪奎宏.竹亚科植物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研究[J].绍兴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5):87-92.
    [26] 方伟,童在康.部分丛生竹同工酶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1992,30(3):219-225.
    [27] 李云鸽,薛磊,凡莉莉,等.刚竹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19,40(4):117-122.
    [28] 肖永太.大明竹属指纹图谱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29] 李淑娴,尹佟明,邹惠渝,等.用水稻微卫星引物进行竹子分子系统学研究初探[J].林业科学,2002,38(3):42-48.
    [30] 吴妙丹.毛竹EST-SSR标记的开发和利用[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31] 刘贯水.毛竹SSR位点引物开发及部分竹种系统学分析[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32] 卢江杰,吉永胜彦,方伟,等. 3种竹类植物杂种的分子鉴定[J].林业科学,2009,45(3):29-34.
    [33] 胖铁良.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部分竹类植物属间亲缘关系[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34] 张闪,汤定钦.竹类植物DNA分子标记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点[J].竹子研究汇刊,2007,26(1):10-14.
    [35] 方伟,何祯祥,黄坚钦,等.雷竹不同栽培类型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1):3-7.
    [36] 吴益民,黄纯农,王君晖.四种竹子的RAPD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8,17(3):10-14.
    [37] 师丽华,杨光耀,林新春,等.毛竹种下等级的RAPD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3):65-68.
    [38] 余学军,张立钦,方伟,等.绿竹不同栽培类型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4):98-101.
    [39] 杨光耀,赵奇僧.苦竹类植物RAPD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551-553.
    [40] 郑蓉,郑维鹏,方伟. DNA分子标记在竹子分类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61-165.
    [41] 李伦,刘刚,张川云,等. F T I R结合统计分析对竹类植物的鉴别分类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12):3221-3225.
    [42] 沈逸.基于竹叶图像复合特征的竹亚科植物分类识别方法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87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 PDF下载量:  6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2-27
  • 刊出日期:  2022-05-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