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先秦至两汉时期竹文化生成略考

李泰霖 姜星伊 褚兴彪

李泰霖, 姜星伊, 褚兴彪. 先秦至两汉时期竹文化生成略考[J]. 竹子学报, 2023, 42(4): 81-92. doi: 10.12390/jbr2023004
引用本文: 李泰霖, 姜星伊, 褚兴彪. 先秦至两汉时期竹文化生成略考[J]. 竹子学报, 2023, 42(4): 81-92. doi: 10.12390/jbr2023004
LI Tai-lin, JIANG Xing-yi, CHU Xing-biao. A Brief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Bamboo Culture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J]. JOURNAL OF BAMBOO RESEARCH, 2023, 42(4): 81-92. doi: 10.12390/jbr2023004
Citation: LI Tai-lin, JIANG Xing-yi, CHU Xing-biao. A Brief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Bamboo Culture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J]. JOURNAL OF BAMBOO RESEARCH, 2023, 42(4): 81-92. doi: 10.12390/jbr2023004

先秦至两汉时期竹文化生成略考

doi: 10.12390/jbr2023004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LT2023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泰霖,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竹造物艺术与竹文化研究。E-mail:424453547@qq.com。

    通讯作者:

    褚兴彪,教授,博士,从事少数民族艺术研究。E-mail:573119590@qq.com

A Brief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Bamboo Culture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 摘要: 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涵盖于景观园林、建筑居舍、诗词歌赋、书画及器物制造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对竹资源、建筑与景观园林、竹造器物和咏竹文学等层面进行竹文化起源和历史生成的考证,认为竹文化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秦汉之前是其萌芽时期,直至两汉时期开始得到儒家、道家推崇,逐渐融入到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其内涵,奠定了后代文人墨客的狂热化追求。从“自然之竹”到“人文之竹”,竹文化生成对华夏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文化追求取向与价值择取标杆,为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建设提供了标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标识,同时对民族本土文化信仰体系与文化传承均具有重要启示。
  • 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陈业新. 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陈振裕. 楚文化与漆器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程俊英. 诗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冯天瑜,杨华,任放. 中国文化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顾宝田. 尚书泽注[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关传友. 论先秦时期我国的竹资源及利用[J]. 竹子研究汇刊,2004,23(2):59 - 64.
    关传友. 中华竹文化[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何明,廖国强. 中国竹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何明. 中国咏竹文学的形成、演进及其文化内涵[J]. 思想战线,1994(5):25 - 29,34.
    何明. 中国竹文化小史[J]. 寻根,1999(2):13 - 16.
    胡果生. 竹[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
    胡奇光,方环海. 尔雅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陵九店东周墓[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金荷仙,华海镜,方伟. 竹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 竹子研究汇刊,1998,17(3):66 - 69.
    金晓依. 从自发到自觉 竹文化与人格建构[J]. 新美术,2018,39(7):120 - 125.
    蓝晓光. 从马王堆看中国汉代的“竹子文明”[J].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1):70 - 75.
    蓝勇. 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李厚泽. 美的历程[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林军. 中国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84 - 88.
    刘庆柱,陈国英. 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J]. 文物,1976(11):12 - 24,41,95 - 97.
    马强. 历史时期汉中盆地的生态环境及变迁[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8,16(3):18 - 26.
    彭镇华,江泽慧. 中国竹文化:绿竹神气[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屈小强,李殿元,段渝. 三星堆文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陕西省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 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7(10):10 - 21,95 - 97.
    宋琦. 岭南民俗竹玩具产业策略研究[J]. 装饰,2013(1):137 - 138.
    王国良. 神异经研究[M].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王先谦. 荀子集解[M].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8.
    王星光,张强,尚群昌. 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嬗变互动:以夏代至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王子今. 秦汉名物丛考[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23.
    王子今. 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说[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文焕然.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咸阳市文管会,咸阳博物馆,咸阳地区文管会. 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与文物,1980(2):56 - 66.
    徐日辉. 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3):20 - 26.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叶嘉莹. 灵谿词说(续十七)——论咏物词之发展及王沂孙之咏物词[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72 - 86.
    应劭. 风俗通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55.
    张成钧. 中国古代林业史·先秦卷[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张海鹏. 安徽文化史·上[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张弘,韩帅. 两汉时期的竹文化[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43 - 48.
    张小开,孙媛媛. 基于甲骨文与出土文物的商代竹器造物考证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6):67 - 70,210.
    张小开,孙媛媛.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一:史前及先秦竹器[J]. 竹子学报,2017,36(4):47 - 54.
    张正明. 楚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张正涛. 古轿春秋[J]. 东南文化,1987(1):57 - 59.
    赵琴华,秦建明. 陕西古代园林[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60(2):73 - 91,149 - 158.
    朱光潜. 诗论[M]. 北京:三联书店,1984.
    朱熹. 朱子全书[M].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5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13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2-02
  • 刊出日期:  2023-12-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