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云.四川省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J].自然资源,1991(6):66-68.
|
[2] |
魏仕斗. 清代四川汉族民间工艺地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
[3] |
张雨湉,陈芝贤,费本华,等.中国不同地域竹编工艺的发展现状[J].世界竹藤通讯,2018,16(6):37-41.
|
[4] |
饶瑶.瓷胎竹编的发展之路[J].大众文艺,2016(5):123.
|
[5] |
朱松岩.简论瓷胎竹编的工艺价值和市场潜力[J].美与时代(中),2017(2):135-136.
|
[6] |
王艳. 成都地区传统手艺产品-瓷胎竹编的现状研究与开发[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
[7] |
李凌虹,张福昌,宫崎清.成都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的西蜀工艺品[J].中华手工,2004(1):77-80.
|
[8] |
曾蔚霞. 慈竹竹编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
[9] |
白志华. 成都瓷胎竹编的产业化开发与设计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
|
[10] |
胡旭,刘强,阿木补出.青神县竹编产业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18(6):53-55.
|
[11] |
费怡敏. 青神竹编工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
[12] |
刘慧.四川青神竹编技艺变迁与保护困境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10-13+94.
|
[13] |
王慧超. 四川青神竹编肌理在箱包设计中的借鉴应用[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8.
|
[14] |
黄薇然. 基于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
[15] |
殷灿新.四川青神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华文化论坛,2011(3):65-67.
|
[16] |
高璇.青神竹编的美学意蕴与传承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28-29.
|
[17] |
王星伟,黄德荃.继承与开新——四川渠县"刘氏竹编"的创新与转型[J].装饰,2016(5):50-56.
|
[18] |
综合.刘氏竹编:两代人匠心独运让传统融入生活[J].中国林业产业,2018(3):65-68.
|
[19] |
卿尚东,杜兆恒.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美术品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3(2):105-111.
|
[20] |
陈琳,但唐文.刘氏竹编:又一代人的匠心独运[J].四川劳动保障,2015(10):15-17.
|
[21] |
傅姗姗.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渠县刘氏竹编为例[J].美与时代(上旬),2013(8):41-43.
|
[22] |
杜兆恒. 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
[23] |
曹德权.凝结东方智慧的"中国第一扇"——百年龚扇传奇[J].中华手工,2005(1):85-89.
|
[24] |
席晴琴,李永春.崇州市道明竹编现状及发展趋势[J].美与时代(上),2015(6):43-44.
|
[25] |
竹丝扇:龚家人的手间记忆[J].中国林业产业,2013(Z2):155.
|
[26] |
王琳亚. 自贡"龚扇"竹编技艺及其发展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
[27] |
刘玮玮. 四川竹编工艺的传播及其现代化重构[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
[28] |
蒲骊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